上海吉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
产品展厅
d-异抗坏血酸
  • 英文名称:D-Isoascorbic acid
  • 品牌:Acmec
  • 产地:上海
  • 货号:D45180-100g
  • cas:89-65-6
  • 价格: ¥54/瓶
  • 发布日期: 2018-10-26
  • 更新日期: 2025-07-28
产品详请
产地 上海
品牌 ACMEC
货号 D45180-100g
英文名称 D-Isoascorbic acid
包装规格 99%
纯度 99%
CAS编号 89-65-6
别名 异抗坏血酸(异VC); D-赤藻糖酸; D-异抗坏血酸; D-异维生素C; D-(-)-异抗坏血酸; D-2,3,5,6-四羟基-2-己烯酸-gamma-内酯; 赤藻糖酸;
分子式 C6H8O6

上海吉至为您提供D-异抗坏血酸 CAS:89-65-6的化学性质,熔点,沸点,密度,分子式,分子量,物理性质,毒性,结构式,海关编码等信息,同时您还可以浏览D-异抗坏血酸 CAS:89-65-6产品的价格,D-异抗坏血酸 CAS:89-65-6的中文,英文,用途,CAS,上下游产品信息可能也是您需要的。

基本性质

编辑

外观

D-异抗坏血酸为白色至浅黄色结晶性粉末或颗粒,无臭,味酸,干燥状态下在空气中相当稳定,但在溶液中遇空气则迅速变质。 [1]  

结构

D-异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的光学异构体,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。

D-异抗坏血酸 D-异抗坏血酸

溶解性

D-异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的化合物,极易溶于水(40g/100mL),可溶于乙醇(5g/100mL),难溶于甘油,不溶于乙醚和苯。0.1%水溶液的pH值为3.50,而1%水溶液的pH值为2.80。

稳定性

D-异抗坏血酸熔点166-172℃,并分解;遇光逐渐变黑,*离子会促进其分解。化学性质类似于抗坏血酸,但几乎无抗坏血酸的生理活性作用(仅约1/20)。抗氧化性较抗坏血酸佳,价格亦较廉,但耐热性差。D-异抗坏血酸有强还原性,遇光则缓慢着色并分解,*离子会促进其分解。

安全性

D-异抗坏血酸LD50 为18g/kg(大鼠,经口);ADI 无需规定规定(FAO/WHO,1994),FDA对其鉴定为“公认为安全”(GRAS )。

D-异抗坏血酸可参与人体生理代谢,但对是否影响L-抗坏血酸的吸收,有不同的见解:其一认为它不影响人体对L-抗坏血酸的吸收,并有利尿解毒作用;其二认为它在人体内与L-抗坏血酸有竞争作用,从而影响对L-抗坏血酸的消化吸收与生力营养作用的发挥。 [1]  

功能特性

编辑

抗氧化剂;护色剂

根据食品的种类,选用D-异抗坏血酸或其钠盐。D-异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肉类制品、鱼肉制品、鲸肉制品、鱼贝腌制品、鱼贝冷冻品等的变质,或与亚硝酸盐 、硝酸盐 合用提高肉类制品的发色效果(如pH在6.3以上,则与柠檬酸、乳酸等合用)。肉类制品中D-异抗坏血酸的添加量为0.5~0.8g/kg。在桃子、苹果酱中D-异抗坏血酸的用量为0.2%,水果罐头750~1500mL/L,天然果汁80~110mL/L,啤酒30 mL/L。 [2]  

D-抗坏血酸在食品中的使用

D-抗坏血酸在食品中的使用(3张)

质量标准

编辑

质量指标

GB 22558-2008《食品添加剂 D-异抗坏血酸》规定如下图所示 [3]   。

GB 22558-2008中规定的D-异抗坏血酸 GB 22558-2008中规定的D-异抗坏血酸

限量标准

GB 2760-2011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规定,D-异抗坏血酸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。 [4]  

GB 2760-2011规定 GB 2760-2011规定

鉴别试验

1.溶解性:易溶于水;溶于乙醇。按OT-42方法测定。

2.试样的水溶液无需加热能立即还原高锰酸钾试液(TS-193),并产生棕色沉淀。

3.在2.0%试样液2rnl中,加水2ml、碳酸氢钠 0.1g和硫酸亚铁 约0.02g。振摇后放置。应出现深紫色。再加5ml稀硫酸 试液(TS-241)后则消失。

4.按GB/T 617规定的方法测定,样品熔点范围:164~172℃(分解)。

5、含量分析:取预经真空干燥器(硫酸)干燥3h后的试样约0.400g,溶于新煮沸并冷却后的水100ml和稀硫酸试液(TS-241)25ml的混合液中。加数滴淀粉试液(TS-235)作为指示剂 ,立即用0.1mol/L碘液滴定此溶液。每ml 0.1mol/L碘液相当于异抗坏血酸(C6H8O6)8.806mg。 [5]  

生产方法

编辑

D-异抗坏血酸在自然界的分布尚无报道,市场销售的异抗坏血酸均为人工合成。D-异抗坏血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间接发酵、酶法、基因工程法、间接发酵法、直接发酵法四种。

间接发酵法

国内外D-异抗坏血酸的生产普遍采用的是间接发酵法。间接发酵法生产D-异抗坏血酸是采用发酵与与合成相结合的方法。首先利用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2-酮基-D-葡萄糖酸(2-KGA),再以2-酮基-D-葡萄糖酸(2-KGA)或者2-酮基-D-葡萄糖酸钙(2-KGCa)为起始原料经酯化、酸化等工艺合成D-异抗坏血酸。

直接发酵法

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接种真菌,可直接生产D-异抗坏血酸,能直接产生D-异抗坏血酸的菌种主要为青霉菌 。直接发酵法的生产代谢途径包含两步:一是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成D-1,5葡萄糖酸内酯,D-1,5-葡萄糖酸内酯同时会转化成D-1,4-葡萄糖酸内酯,这是一步可逆反应,由于D-1,5-葡萄糖酸内酯在中性条件下不稳定,会水解成葡萄糖酸;二是葡萄糖酸内酯在葡萄糖酸内酯氧化酶的作用下,转变成D-异抗坏血酸,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有个未知的含有1,5内酯环的中间产物生成。

酶法

酶法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酸度下,内酯酶(如葡萄糖酸内酯酶、内酯脱氢酶等)可以将溶液中的2-KGA转化为D-异抗坏血酸。采用酶法生产异抗坏血酸,尽管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,没有底物的反馈抑制作用,反应步骤简单,但是葡萄糖酸内酯酶比较难得,酶的活性及其性质也并不清楚,酶的比率难以确定,且产率太低,工业应用价值很低。

基因工程法

基因工程法是将青霉中的糖内酯氧化酶的基因克隆到酵母中,并在酵母中表达,由此通过酵母来发酵生产D-异抗坏血酸。基因工程法虽然其产量还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,但是相对于酶法其产量大幅提高,且克服了铁离子对青霉抑制作用这一难题,为异抗坏血酸的直接发酵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的一步。


联系方式
手机:18616739031
Q Q:
微信扫一扫